辞源》中的解释让干支的含义变得清晰易懂。它取义于树木的干枝,这就好比天干地支,天干主外,地支主内;天干主阳,地支主阴;天干为上地支为下,这种一上一下,内外交错的组合方式,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。这种解读方式让我不禁想到古人对于宇宙的理解,即宇宙是一个充满变化,而又秩序井然的世界。
天干一共有十个,分别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,被统称为“十天干”。这十个天干各有其特殊的含义,如甲代表生长,乙代表萌芽,丙代表太阳,丁代表灯火,戊己土,庚辛金,壬癸水等。而地支则有十二个,分别为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这十二地支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状态和事物发展阶段,如子代表幼苗,丑是鸡雏,寅是飞禽等。它们依次相配,组成了六十个基本单位,称为六十甲子。
六十甲子构成了干支纪法的完整体系。古时候人们用它来纪时就像我们现在用阿拉伯数字计时一样。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,都是对时间的一种理解和记录方式。
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可以看出,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起初主要用于纪日、卜卦和配合记事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们更广泛地应用于风水、术数等领域。而用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则被称为干支历。如今,“看老黄历”,“万年历”等词汇,往往是为了查看干支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