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不少人图方便,赶着五一、十一、元旦这些节假日办婚礼,但说到底,结婚这事儿得挑个好日子。老祖宗传下来的讲究,得拿双方的生辰八字来合,挑个吉利的时辰,图的就是往后小两口能和和美美过日子。
老话里头关于结婚挑日子的忌讳可不少,今儿咱就掰开揉碎聊聊。
头一条,婚期别跟节假日硬凑一块儿。要说好处呢,确实挺实在-日子有纪念意义,新婚的喜气儿混着节日的热闹,亲朋好友都有空来捧场,省心又喜庆。但得留个心眼儿,节假日扎堆结婚的人多,酒店车队啥的得提前好久订,不然临时抓瞎。
再说说啥叫“好日子”。这事儿吧,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个标准,但不管咋选,挑个两边家庭都点头的日子才是真妥帖。
挑结婚吉日还有个讲究,得看“润月”“润年”。大概隔两三年就会冒出个润年这种年份有两个“立春”,还得带个“润月”。老辈人说这样的年份沾着福气,办喜事更顺当。
有几个农历月份得绕着走-三月、七月、九月最好别碰。三月赶着“清明”,七月撞上“盂兰节”,九月又是“重公”,全是传统里说的“鬼节”,办喜事总归不吉利。要说最合适的时间段,农历八月最讨巧,正是中秋月圆的时候,团圆又喜庆。
还有个“三娘煞”的说法。传说月老不肯给三娘牵红线,害她一直嫁不出去,她心里憋着气,专挑初三、初七、十三、十八、廿二、廿七这些日子捣乱,专门损坏新人的好事。所以这些日子能避则避。
挑结婚日子有个老规矩-得以新娘的生辰八字为主,再参考新郎和其他家人的。要是把这顺序弄反了,或者压根不管不顾,往后小两口的婚姻容易出岔子,严重了说不定还得闹离婚;要是按着规矩来,那肯定是顺风顺水的好兆头。
父母生日那天最好别定成婚期,不过要是单指生日当天的话,其实整个月份结婚都不犯忌讳。有些地方还讲究,注册领证和摆酒席的日子要是分开办,两头都得挑吉利的时辰。真要二选一的话,还是得以传统迎亲摆酒的那天为准,老一辈都认这个才是真正的“好日子”。
还有更讲究的,有人觉得光看日子不够,得拿男女双方的出生时间推算出最吉利的时辰,连几点几分都得卡准。不过大多数人图省事,要么翻黄历挑日子,要么找懂周易的人问问意见。
挑日子还得结合实际情况。要是有一方正抽空读书考证,就得躲开考试周;要是另一方正为单位的大项目熬通宵,那也得等忙完了、出了成绩再挑“好日子”。家里老人的时间也得考虑周全,亲朋好友都得能来见证这份喜庆,热热闹闹的才圆满。
身体状态更是不能马虎。要是一方正生病,或者身子骨弱,得先把病养好了再商量婚期,不然新生活刚开头就添堵,身体也容易更糟。特别是女方的月经期,挑日子的时候男方得主动问清楚,别让女方不好意思开口-这事儿关碍着往后几十年的日子,马虎不得。
说完挑日子的忌讳,再唠唠啥年份日子吉利,啥时候得避开。
先说大吉的年份。遇上闰月的年份最讨喜,农历一年有十三个月“闰”字本就有滋润、丰收的意思,象征着小两口婚后恩爱有加,感情像被春雨浇过的庄稼似的,越长越旺。要是碰上“双春兼闰月”就更妙了-一年里头有两个“立春”还带闰月喜气儿都叠着来!单是“双春年”也不错,年头年尾各有一个“立春”,春天代表生机,寓意着婚姻能开枝散叶,和和美美。
再说说得避开的年份日子。没“立春”的年份叫“盲年”,一般“双春年”的下一年就是“盲年”。不过“盲年”里也有吉日,真要挑着好时辰也不是不能结婚。正月最好绕开,免得跟过年撞车,热闹是热闹,但容易手忙脚乱。清明和盂兰节(三月、七月)阴气重,传统里不兴在这俩节月办喜事。每月初三、初七、十三、十八、廿二、廿七这几个“三娘煞”日也得躲远点儿,老话说这都是三娘专门捣乱的时辰。新人自己、双方父母,还有没结婚的哥哥姐姐的生日也得避开,要是长辈已经不在了,生忌死忌的日子更得谨慎。家里要是这一年办了两次婚礼,或者有直系亲属刚去世,那这一年最好就别办喜事了,老辈人都说“喜冲喜”“丧冲喜”不吉利。
说到底,结婚挑日子图的就是个重视,盼着往后日子甜甜蜜蜜。现在好多人图省事,翻本老黄历就直接定日子,其实这法子不靠谱。真要挑个好时辰,得拿夫妻双方的生辰八字仔细合,这才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正经讲究。